第八十六章 势同水火(1/4)
容闳的思想和作为,若窥端倪于他的人生履历,以下几点很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从七岁入读英国人在澳门开办的教会校,一直到二十六岁于耶鲁大毕业,容闳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完整的“西”,和“中”基本不沾边儿。对“中”,容闳既没有什么深入的理解,也就谈不上什么感情。
第二,容闳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第三,二十四岁那年,在耶鲁大就读的容闳,加入了美籍。
关卓凡并不怀疑容闳对于祖国的忠诚和感情,不然也不会委以重任,倚为臂膀。但同时,他也承认,容闳这种身份和经历,使其很难对中国当时的合法政府,抱有真正的尊重。不然,容闳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当他有意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时候,先去投靠的,是太平天国,而非朝廷。
当然,容闳的这个特点,对于关卓凡个人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倒并不算是什么坏事。
可是,若容闳因此而支持“留美幼童”信奉洋教和轻废“中”,却是不能接受的原时空的朝廷,不论“保守派”还是“洋务派”,包括“留美幼童”最大的支柱李鸿章在内,都不能接受。
关卓凡更加不能接受。
关节点△△△△,※.≯.n□et在“留美幼童”的年龄上这是一把地道的双刃剑。
自小就接受西方近现代科、化的教育,小、中、大“一条龙”读下来,较之成人后再“放洋”之半路出家。所自然更加扎实、透彻。思路也更加灵活、开通。更少牵绊,用之于“新政”、“洋务”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自然更加之得心应手。
在当时中国民智未开、保守势力强大的背景下,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人,对“留美幼童”的苦心设计,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的。
可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留美幼童”年纪太小,心智尚远未成熟。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在他们的成过程中,如何保证他们的族群、国家认同不动摇、不转移?如何保证成人肄业之后,回到中国的,不是一群“黄皮白心”?
必须承认,对于十来岁的小孩子来说,彼时美国的教育和生活,吸引力十倍于自己的祖国。更加有趣的问,更加人性的教,更加平等的人际关系。更加自由奔放的空气,没有一个正常的孩子。能够抵御住这些无所不在的诱惑。
你不能把他们装到套子里事实上也不可能办得到,因为你是在人家的校里上、读书。何况,“增见闻”观察、了解、认识留目的地,从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中汲取养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乱清】最新更新章节〖第八十六章 势同水火〗地址https://m.88gp.net/0/25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