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三章 在对的时机,撞上对的大头(三)(1/4)
王安石的得力助章惇曾这样评价过赵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不得不说,他眼力还是很毒的。
眼下赵佶当着藩属使臣的面自亮底牌的轻率举动,绝对是外交界引以为耻的典型案例,可惜赵佶就是这么随性的人,不但并没有觉得自己有甚么不妥,反而沉浸在一种占了大便宜的自得中。
话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简单叙述一下东京太学的近况。
著名文人皇帝赵佶在登基以后,便大力展太学,并厉行太学三舍法,再次扩充太学。他在东京城南熏门外,建立“辟雍”,规模宏大,有一百斋之多,可容纳三千人,称为“外舍生”。此时城内的太学本部,则专容“内舍”与“上舍生”,最多时,三舍共有三千八百人之多。此时太学之繁荣可见一斑。
但此时的太学,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单纯的教育构中去。因为道君皇帝曾下诏罢科举,自唐以后各朝各代千百年间流行的科举取士大潮,到了赵佶这一朝,竟沦为“非主流”,遂使得太学成为了士子进身的唯一途径。故而此时的太学,完全可以看作是大宋后备官员的人才。
众所周知,宋朝是出了名的“冗兵冗官”。这时节冒出一个不按历史走向来的梁山泊,导致此时朝廷严重冗兵变成了朝廷严重缺兵。唯一没有被王伦改变的,就属冗官一途依旧延续了历史走向。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往往朝中的官员都消化不良,有官无位的现象极其严重,更别提正式官员身后还有这批数量庞大并“虎视眈眈”的后备官员们,以至于此番高丽人请求从太学中调集百余学子前去高丽教化黎民,赵佶竟有一种王俣实乃可人儿的幻觉。
他哪里知道,那个让他恨不得食骨饮血之辈,为了解决大宋朝冗兵冗官的难题,简直操碎了心。
高丽国这回请求的是一百名学子。说起来这么点人数放到三千人的“预备官员”中。连个浪花都翻不起。赵佶当然不会觉得这个数目太“多”。更何况,可以预料的是,这批学子要是去了高丽,无疑将是传播大宋影响力的最佳媒介。对未来两国关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于影响,绝对是无可估量的。
付出自己感觉多余甚至头疼无法安置的学子,收获一个全面宋化的高丽,赵佶只庆幸这王俣是不是被仁州李家给吓坏了脑子!一想到不可失,这位随性的艺术家当场拍板。废话也不多说一句,直开了金口:“准!”&n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水浒求生记】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八三章 在对的时机,撞上对的大头(三)〗地址https://m.88gp.net/0/32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