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节(2/3)

东西,所有纳粹的思想,都能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根源。戈培尔则著文宣称,纳粹跟列宁主义差不多,希特勒第一,列宁第二。

很令我吃惊的是萧伯纳的文章和演说,这位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竟然也公开赞扬屠杀。一段摇头晃脑的影片展示这位大文豪的说辞:“请你们证明你们存在的价值可以吗?你们不能证明你们存在的价值,如果你们不能创造出等同于或者大于你们所消耗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再让你们活在这个社会了。”他也被称为理想主义大师,在伦敦的报纸上发文呼吁科学家发明一种新型煤气:“的确需要杀人但却是人道的。”似乎佐证了罗素在1918年的告诫:“理想主义,正是使正派人成为流氓无赖帮凶的诱因。”而后来,纳粹真的发明了这种毒气,在奥斯威辛等集中营里以流水线方式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这种杀人方式确实比斯大林抢走乌克兰所有食物,让700万乌克兰人缓慢地、痛苦地饿死要“人道”许多。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所谓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本质就是分类屠杀,在“消灭社会的寄生虫”之理念驱动下,人们必然要剿灭人性,回归兽性。无论苏维埃,无论纳粹,理直气壮地杀戮,缘由盖因号称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即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他们的精神支柱即北一辉所倡导的理论,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支。他们把“支那人”列入应该消灭的劣等人,这才有日军在华令人发指的暴行。

这部影片揭露了30年代那些父母被杀害后,他们未成年子女流落街头,数量达百万之巨,于是成为苏联的一个社会问题,斯大林的解决办法是将处死者年龄下限定在12岁,而他的政治局核心决定降至10岁!看到这里我想起当初曾上演过一部苏联影片,描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与流浪儿童的故事。马氏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它至今还是我们的教育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宗旨。这种教育却是配合杀戮的软刀子,谓之改造,因为“在苏联不可能有置身集体以外的个人”。马氏强调“尊重”,但“尊重并不是尊重外表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尊重脱离社会面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对那些参加我们的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的同志的一种尊重”。马卡连柯的伟业竟然是把那些父母被当局杀害的孤儿教育成当局的工具!我们知道,苏俄的集体化杀戮了一千多万农民,毛的集体主义公社使三千多万社员成为饿殍,而波尔布特发誓要超越他的导师毛,他的集体化杀戮掉柬埔寨23%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最新更新章节〖第522节〗地址https://wap.77gp.net/41/41035/522.html